博客年龄:17年9个月
访问:?
文章:89篇

个人描述

姓名:dytrunyung
职业:游民部落
年龄:比去年大一岁
位置:中国,山东
个性介绍:
十有九人堪白眼,
百无一用是书生!

如何看待维稳费用直逼国防预算

2011-02-15 16:24 阅读(?)评论(0)

    搜狐博客“最牛公务员”吃空饷是“花钱买平安”(http://tao9928.blog.sohu.com/167140147.html)一文,披露了福建一名公务员因举报问题遭到报复,被调往其他单位,本人拒不上班,而单位领导为息事宁人,仍连续9年为其照发工资的事实。文中还揭示,“中国2009维稳费用高达5,140亿元人民币,直逼5,320亿元的国防预算。这一数额在任何国家来讲,都是令人咋舌的。”其实,这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。咋舌,只能说明作者读书少、没学问、孤陋寡闻而已。

    从中国的历史来看,一个朝代,或者政权,初期都是与民为善的,社会矛盾相对缓和。到了政权稳固之后,若干执政者开始胡作非为,与民争利,导致民怨沸腾,国内局势不稳,最终导致王朝灭亡,或者政权更替,这几乎是一个普遍的规律。但王朝灭亡和政权更替的具体原因,则各有不同。有的是造反者取而代之,比如中国的第一个帝国秦朝的灭亡;有的则是因外族入侵,比如北宋;更多的则是因内乱引起外族入侵,从西晋开始,一直到以后,不胜枚举。最典型的,莫过于明朝了。

    据郭老沫若的《甲申三百年祭》记载:自崇祯二年起,陕西大旱(呜呼,去年西南大旱,今年华北大旱),民饥无食,然而“有司束于功令之严,不得不严为催科”,官员们为了自己的政绩,仍然催逼税款,终于逼民为盗,“同隶延安府籍的李自成和张献忠,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先后起来了的。”然而矛盾不止于此。“崇祯的运气也实在太坏,承万历、天启之后做了皇帝,内部已腐败不堪,东北的边患又已经养成。”满清八旗,此时已夺了辽东,把明军逼迫到山海关一线,并几度越过长城,侵扰内地了。此时的明王朝,为了扑灭农民起义,平息边塞的战火,在正税的基础上,开征了“剿饷”(剿匪专用经费)、“辽饷”(辽东战争专用经费)、“练饷”(各地编练民众自卫组织专用经费),进一步加重了未遭战乱地区百姓的负担,使得明王朝最终不免灭亡了。

    然而明亡之后,人心却没有完全丧失,反清的斗争从未停止,部分农民军也投靠到朝廷方面,参与抗清。直至辛亥革命胜利,革命军还是“穿着崇正皇帝的素”(《鲁迅·阿Q正传》)。现在不少历史研究者认为,倘若明朝能集中全力于一线,对农民起义和满清八旗各个击破,或可利用人心,扭转局势,延续朱元璋的香火。然而“崇祯帝,公平地评判起来,实在是一位十分‘汲汲’ " 要誉" 专家。”“性多疑而任察,好刚而尚气。任察则苛刻寡恩,尚气则急剧失措。”(《明史·流寇列传》)急不可耐的想毕其功于一役,以致袁崇焕、卢象升、杨嗣昌、洪承畴、孙传庭等能臣先后被超出自身能力的任务所迫,或死或降,局面终于不可收拾。

    不过也由此可见,维护内部稳定和抵御外族入侵,都是保持一个政权稳固的基本条件。我党是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,熟谙辩证唯物主义,自然知道“内因是基础,外因是条件,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”这一基本原理。所以,提出“稳定压倒一切”的口号,实在是高明之至!“军民团结如一人,试看天下谁能敌!”近几年来,除了拆迁多次引发命案,其他民生问题正在逐步化解,连草根阶层,虽然担心“老无所依”,但也唱着《春天里》,走上春晚的舞台了。但突尼斯、埃及事件的发生,也确实敲响了警钟。因此,保持在维稳方面大手笔的投入,势在必行,甚至与国防费用相比,有过之而无不及,万万不可因一二小人的议论而终止。

   阅读(?)评论(0)
上一篇: 该日志被锁定 下一篇:秋晨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